中國電商市場的驚人發展讓許多海外品牌看到了希望。要在眾多中國跨境電商中脫穎而出,其中是否有些“套路”可尋?法媒近日發表文章對此進行分析,稱客戶體驗是海外品牌成功的關鍵。
法國《回聲報》網站報道,2018年,中國人網購額預計將會超過1萬億美元,是2015年的兩倍以上。這是個“令人眩暈”的進步。根據Frost & Sullivan和Azoya Consulting聯合發布一項調查顯示,中國人對海外品牌的巨大需求是成就這一進步的原因之一。在中國,跨境電商正在飛速發展,而中國人購買海外品牌最常瀏覽是一些中國的電商平臺,如考拉、天貓國際或者京東,這一比重達到84%。除此之外則是一些國際購物平臺(占比67%),如美國的亞馬遜和日本的樂天。
如何解釋中國人對于海外品牌的巨大需求?報道指出,67%參與調查的中國網民表示,這是基于對產品質量和可靠性的追求。還有47%的人表示,他們希望能夠避免買到山寨產品。在被搜索的海外商品中,日本產品(72%)的搜索量最高,其次為韓國商品(60%)和美國商品(55%)。
報道稱,“法國制造”并不十分受青睞,搜索量僅占26%。“品牌的目標消費者是誰?”“您的產品是否已在中國有一定的知名度或者潛在知名度?”“您的競爭對手有哪些?是地方企業還是跨國公司?”對于Azoya Consulting的聯合創始人董昭(音譯:Don Zhao)來說,以上這些問題是法國品牌首先需要了解的。
海外品牌的影響力隨著產品種類的不同而有所變化。意料之中,在影響力上首當其沖的是時尚品牌,22%的消費者至少每月在網上購買一次。其實是護膚/化妝品和食品雜貨,分別俘獲20%和19%的消費者,還有15%的消費者會購買海外育兒產品。
董昭認為:“在產品類別上,如葡萄酒、香檳、Bio食品或健康產品這些,還需要時間來引導市場。”
中國女性平均每年花費976美元來購買海外商品,比男性高出20%。可以說,是海外時尚品牌的吸引力造成了這一差距。重點是,女性購買者更加重視與能夠提供中文服務的售后進行溝通。
在決定購買一樣海外商品時,中國網民更多的是咨詢朋友或者家人的意見。“口口相傳”(50%)顯然是影響力******的因素,其次是社交網絡(32%)和搜索引擎(25%)。為了不敗壞信譽,進而失去市場,一個品牌需要在客戶體驗上保持謹慎。
在董昭眼中,一些基礎服務,如選擇高定產品,提供中文服務,可以用本地化的方式進行支付,有效的后勤網絡,平衡的退貨政策,一個海外品牌在中國只要擁有這些,就很容易能夠從其他競爭者中脫穎而出。